Chongqing starts ASEAN strategic
12 Chongqing’s new policies help Chongqing enterprises enter ASEAN market
"Chongqing Commercial Daily"
華龍網訊 (記者 曹嘉智)昨天,市外經貿委發布消息稱,我市擬出臺12項新政策,助推重慶造產品進軍東盟市場,包括補貼渝企到東盟國家參展的展會費用等。
昨天,市外經貿委副主任何為透露,從2008年底開始,為幫助渝企度過金融危機,市政府曾出臺政策:渝企到海外參加國際展會,可獲50%的參展費用補貼。為促進重慶企業進軍東盟,現在到東盟地區參展費用補貼漲到了全額補貼。
何為還透露,今年我市除要組織企業參加東盟展會外,還將在馬來西亞舉辦一場“重慶造”產品的專場展示會。
“今年,我們要爭取增開吉隆坡和胡志明市兩條全新的東盟國際航線,重慶到菲律賓的國際航線也將恢復。”何為透露,我市已向全國各大航空公司發起了招標,預計年內2條重慶至東盟國家的國際客貨運航線就將開通直航。
東盟自貿區成立后,我市將開通重慶-東盟的陸路直通車,并給予物流企業補貼。此外,還將出臺出口通關便利化措施,降低企業通關成本。
To open the "door" to ASEAN the opportunities facing Chongqing with zero tariff in ASEAN
"Chongqing daily"
從2010年1月1日起,中國與東盟雙方之間約7000種產品,將享受零關稅待遇,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。
重慶與東盟的時空距離,從未如此接近。
從2000年9月,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首次提出建立“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”建議,今年8月,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與東盟10國經貿部長共同簽署《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》,這意味著,全球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第三大板塊 ———“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”,將會創造出一個擁有19億消費者、近6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、1.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。
面對這一塊誘人的蛋糕,重慶準備好了嗎?
重慶向南———天時地利人和
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區域布局由沿海向內陸延伸,重慶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,西部的開放高地。重慶的“地方發展”符合國家的“大規劃”,此謂天時。
重慶地處黃金水道長江上游,曾是通商口岸,又是老工業基地,科教發達,人才濟濟,此謂地利。
國內外眾多企業此時尋求突圍,產業向西部轉移,尤其“看多”重慶,此謂人和。
開放高地,不僅是“引進來”,還要能“走出去”。然而,重慶在區位上不占優勢:距歐美大陸遠隔重洋,離近鄰日韓隔山隔海,與中亞五國乃至印度同樣關山萬里……
只有一路向南的東盟自由貿易區,才是重慶時空距離最近的經濟體。“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”的簽署,則為重慶融入這個經濟圈提供了可能。
早在1995年,隨著重慶第一輛“嘉陵”摩托車運往越南出口,“重慶造”摩托車就一馬當先,率先闖入越南市場,書寫了渝企與東盟的不解之緣。
嘉陵集團,是本土摩幫中,最早扯旗進入越南市場乃至東盟市場的“帶頭大哥”,在它之后陸續跟進了宗申、隆鑫、力帆等其他摩幫“大佬”。它們讓“重慶造”摩托車在東盟國家大街小巷奔馳時,也打響了渝企招牌。
如今,東盟已發展成為我市最大的對外貿易市場。市外經貿委提供的數據顯示:2008年,我市對東盟進出口總額超過9.6億美元,其中以“重慶造”出口占絕對主導,高達8億美元。
交通助力連貫出口捷徑
雖然區位上不如云南與東盟比鄰接壤,也不如廣西與東盟隔海相望,但實際上,重慶對開拓東盟市場一直持有積極姿態。
早在2002年7月,市政府就與廣西憑祥市建立了口岸“大通關”協作機制。目前,憑祥市聚集的重慶客商占其外地客商總量半數以上,重慶市經憑祥出口東盟的產品,出口額占憑祥同期對外貿易成交量的40%。
不接壤、不臨海,始終是橫亙在重慶—東盟之間的鴻溝。為突破交通瓶頸,在2007 年6月獲鐵道部通過的《重慶鐵路樞紐規劃方案》中,新規劃的“西安—重慶—昆明”快速鐵路尤其引人矚目,屆時,從重慶到昆明不再轉道貴陽,行程大為縮短。更重要的是,重慶至昆明鐵路建成后,將搭上起于新加坡,途經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柬埔寨、越南、老撾、緬甸等國,止于昆明的這條在2015年建成的泛亞鐵路,從而步入東盟自由貿易區“快車道”。
此外,加速開拓東盟市場,除打通交通要道外,政府部門近年來還努力致力于打通各個關鍵環節。
市政府連續5年組織渝企參加“中國—東盟博覽會”,為渝企在東盟市場尋找海外市場和貿易伙伴提供了平臺,還與廣西開展深度合作,同“中國—東盟博覽會”結成特別合作伙伴。首個內陸保稅港區在重慶掛牌成立,不僅可以大大降低“重慶造”進軍東盟市場的物流與時間成本,還將吸引四川、湖北和湖南等地產品通過重慶中轉進入東盟。
有便捷交通作支撐,有政府助力為補充,雖然不是我國與東盟國家的邊境省份,但重慶產業結構與東盟的互補性,以及西部區域發展戰略中西南大通道的樞紐和物流中心地位,都為渝企積極融入東盟經濟圈創造了優越條件。
選好“敲門磚”是關鍵
2010年1月1日,《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》正式生效后,一扇開放的大門將迎來全國30多個省市企業同臺競爭。
渝企如何搶占市場領先身位?答案是:選好敲門磚。
目前,東盟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并非處于同一水平,此前有人將東盟國家分為三個層次:第一層次由新加坡、文萊等國組成,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,對于多數渝企而言,并非必爭之地;第二層次由泰國、越南等國組成,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于我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,這也將是渝企乃至國內諸多省市企業的必爭之地;第三層次則是由老撾、緬甸和柬埔寨組成,這些國家目前仍處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發展階段,所需的是簡單的工業產品,并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。
今年早前,率先“嗅”到東盟零關稅誘人商機的本地制鞋企業,已開始醞釀抱團搶灘東盟市場,它們的做法或許值得其他渝企借鑒。
“金融危機導致東盟地區大眾消費水平降低,‘重慶造’皮鞋憑借價廉物美的品質,就廣受當地市場歡迎。”重慶皮革協會秘書長侯云東介紹,借金融危機,反而促進東盟國家消費群體對渝產皮鞋的認知與關注,激發了當地市場消費能力。
“趕在零關稅實施前拓展東盟市場的企業,盡早布局市場、銷售產品,把名氣炒熱后,再追加高端產品,就會逐步占領市場。”
東盟,重慶向南的節點戰略
今年9月,在我市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上,市外經貿委發布《重慶內陸國際貿易大通道1144布局戰略規劃》,提出我市需要在2020年之前構建8條國際貿易大通道,其中沿渝滇、滇瑞、滇緬鐵路,至緬甸入印度洋的“印度洋出海通道”;經渝黔鐵路,從貴陽至南寧及廣西沿海鐵路,從廣西北部灣港或憑祥出境,到達印度洋,前往東盟、歐洲和非洲各國的“渝桂出境通道”;以及起于緬甸、直抵重慶的“中緬油氣石油管道”等三條國際貿易大通道,就已經在戰略層面上,對重慶與東盟展開全方位經濟合作進行了合理布局。
遺憾的是,雖然“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”一月后就將運行,但對于東盟諸國以及自由貿易區的概念,目前在我市部分政府層面和企業內部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。
實際上,近年來我國乃至重慶與東盟諸國在雙邊貿易中,向東盟出口的產品品種何其繁多,包括農產品、金屬制品、礦物產品和其它制造業商品,都已經在東盟市場站穩腳跟,與東盟諸國展開的合作領域更是廣闊。
可以相信,隨著“中國———東盟自由貿易區”建設進程的加快,我國與東盟貿易額的持續增長,以及我市規劃中與東盟相關的三條國際貿易大通道陸續建成,重慶攜手東盟正逢其時。
專家訪談
打開重慶通往東盟之“門”
——專訪重慶社科院重慶研究所所長田豐倫
“融入東盟的最好時機已經來了,現在不去,更待何時?”一談起關于重慶融入東盟的話題,重慶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田豐倫一臉的焦急。
“此前,重慶通過引進資金、技術、管理,讓度市場換來了現在的進步,但處于轉型期的重慶經濟,必須要‘兩條腿走路’:既依靠歐美日地區的資金、技術、管理方式,也要大力拓展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和市場。”田豐倫表示,這不僅是重慶經濟面臨的轉型之變,也是中國經濟開放發展的必然歷程。
明年1月1日,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,中國與東盟國家90%的貿易產品將實現零關稅。對于重慶,這無疑是一個喜訊。
田豐倫分析,重慶提出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,構建國際貿易大通道是必要條件。“如果重慶和東盟展開合作,那么重慶向南的國際貿易大通道也就水到渠成”。
可惜的是,打開這條通道似乎并不容易。
今年10月,田豐倫在廣西南寧參加東盟博覽會期間,發現重慶如果能去東盟投資,那么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。同時,他的這一發現引來了更多的思考:東盟國家發展參差不齊,如何投資、如何賺錢?
然而,渝企們的“嗅覺”似乎更靈敏。越南成為重慶摩幫開拓東南亞重要的“一步棋”;重慶的皮鞋生產商、食品加工企業等結伴去東盟搶占市場……
“雖然企業已經察覺到東盟充滿商機的甜美氣息,但這僅僅是市場作用下的企業個體行為。”田豐倫認為,這并不意味著重慶開始真正融入東盟,也不能代表重慶已經在謀劃構建國際貿易南通道的對外開放戰略。
作為帶動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的“橋頭堡”,重慶不僅有國家政策的“垂青”,還與東盟有著極強的互補性。
汽車摩托車產業,相對先進的建筑業、裝備制造業企業,輕紡工業等應該能在東盟謀取一席之地。
田豐倫還有一個大膽建議:建重慶東盟農產品物流園區和一個重慶東盟工業園區,把重慶打造成東盟和中國貿易通道的重要節點。
他認為,物流園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汲取保稅港區和“兩江新區”的政策“洼地”優勢,讓這兩個園區成為吸引東盟國家技術和資本前來的“磁石”。借助這兩個戰略性平臺,重慶和東盟的合作將從工業、農業擴大到商務、政務的集聚,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將再添“旺火”。
創業檔案
力帆摩托:
越南建立“根據地”
尹明善和他的力帆,堪稱重慶企業進軍東盟市場的先行者。
2001年,力帆精心策劃了一場飛躍越南母親河———紅河的好戲,憑借此,力帆摩托車一舉打開當地市場。
次年,力帆攜10余家重慶摩托車配套企業,在距越南首都河內僅30公里的興安省興建力帆工業園。這種被尹明善稱為“產業鏈輸出”的海外投資模式,不僅與當地培育產業經濟的想法吻合,更因實現了本地化生產和物流成本的極大節省,為力帆規避此后的貿易壁壘,在越南生根開花立下汗馬功勞。
目前,力帆工業園年產銷值已逾3億元,并帶動約2億元散件出口,成為力帆在東盟市場的主要“根據地”和“搖錢樹”。尹明善透露,下一步他們會在越南成立合資轎車工廠,屆時,僅越南一地,就將為力帆創造每年約10億元產銷值。
“意識形態、對外開放方面,越南和中國有不少相似處,要融入當地的環境相對更容易一些。”尹明善支招說。
博賽礦業:
南洋掘得第一桶金
重慶企業“下南洋”,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規模,除了聞名的“重慶造”汽摩產品,最早出口到東盟市場的,還包括本地礦產資源———它讓博賽礦業集團掘到了第一桶金。
1997年前后,創業不久的博賽礦業集團,把目光投向時空距離與重慶最近的東南亞市場。“當初決定開拓東盟市場,首先考慮到運輸成本相對較低,另外當地各項工業建設方興未艾,對資源需求量很大,而且當地華人居多,溝通起來更加容易。” 博賽礦業集團負責人說,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得到國家授予自營進出口權的民營企業,博賽礦業在進行外貿交易時,能夠繞過尋找中間代理商的環節,直接與客戶進行溝通,這也是博賽礦業能夠直接開拓東盟市場的“法寶”。
進入東盟市場,博賽礦業依賴的“敲門磚”是鋁土礦———將本地鋁土礦資源開采后,出售給東盟當地企業,即為當地做鋁制品等鋁產業鏈產品的企業提供原料。當時博賽礦業得到的最大一筆訂單超過上千萬美元,目前泰國、印尼等東盟5國的企業,都成為博賽礦業的貿易合作伙伴。正是在東盟市場挖掘到第一桶金,為博賽礦業如今將產業拓展到南美、非洲市場奠定了基礎。